小津從1903開始...

1927,小津年24,首部映画完成。對小津的興趣來自一年多前,這位映画大師誕生一百年後,那年似乎剛到新竹,影博館正放映著小津,用小津的影像來訴說小津,由此小津漸漸...

平視‧對看
運鏡模式百百種,小津拍出似乎無趣的鏡頭模式—永遠的三呎高—卻製造出獨特小津風格。三呎高度,電影鏡頭剛剛好框住褟褟米上日式內屋全景,鏡頭架設位置較低,鏡頭剛好拍到人物的眼神,人物們便在框框中進行演出。不採取高姿態或仰望的視角看框框裡的人物,那人物如同坐在對面的友人般,彼此平視著彼此,鏡頭內說著人物的故事,鏡頭外映照的觀眾們的故事,內與外透過平視,似乎能更接近地進行對話。岩井的《Apirl》剛開始沒多久,便出現這樣小津式的鏡頭,榆野在新租的屋子裡,一個人在空空蕩蕩的褟褟米上,代表榆野獨力來東京上大學,亦將開始獨自一人的生活模式;鏡頭定格,榆野一下子將行李擺到邊邊,一下子坐下來望著窗外,窗外亮光透進屋內,榆野也期待著一個人的大學生活吧。剛開始並未注意到小津的運鏡特點,慢慢地有點體會到小津無趣的鏡頭,無趣的鏡頭卻似乎包含著一種尊重與對話模式,對戲內演員的尊重,與戲外觀眾的對話,演員與觀眾似乎是一起坐下來,面對面。話家常是否就是小津映画想帶給人們的一種樸實電影感受。

動‧不動
關於鏡頭,小津曰:「完全不想再動了,設備太差,沒有位置那麼低的移動攝影車。」這也許只是種藉口,低位置的鏡頭框架與定格似的影像畫面,小津也許遵循著自我風格──不移動的鏡頭、畫面的美感擺設──拍出屬於小津式的鏡頭。有人說看小津映画是在看一張張靜止的影像,如同幻燈片,一張接過一張,兩者的差別可能只在於人物的動與不動。(類似哈利波特電影中的動畫照片嗎?哈。)如此的鏡頭是否讓觀眾更注意閱讀人物的動作與眼神,聆聽其對白,在某些方面而言,也許是這樣。與小津同時期的黑澤,運鏡上似乎沒有小津如此的特點,充滿活力的黑澤風與細細膩膩的小津風。

細膩對白‧樣式美之小津
小津後期映画題材範圍縮更小,焦點常常僅在於家族、家族之間,細微的動作、表情與對話,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話家常,平平淡淡地待帶過,其實卻總有一些感情感覺在字裡行間展現出來。因此,小津式映画只能慢慢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看。西方教晚期才接收到小津,小津拍片是固執於自我風格,笠智眾回憶小津拍片,覺得拍小津的片子很自在,所有演員一舉一動,小津都已設想完備,密密麻麻地記載於手帳中。演員只要照著排練,表演即可完美成功。小津拍片非常有條理,運鏡、物品擺設、演員表情與對白音調高低、動作、如何走位等等,都由小津指示,小津映画果真是純然小津所製,由劇本到演員,不含任何添加物。演員受小津指導而進行排演,必須要小津認可才算OK,如此拍片的方式,感覺上不常聽過。侯孝賢被認為是電影的平實風格很接近小津的台灣導演,拍片方式卻完全不同,喜歡用非專業演員的侯導,讓演員自我發揮,似乎想捕捉自然演出的丰采。小津則否,有人認為小津映画具有一種小津式的樣式美,也許就在於小津嚴謹又追求美感之拍片方式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mpir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